My HomeLab


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下我的 HomeLab。

为什么会建设 HomeLab,它给我带来了什么价值?以及为什么是现在的结构,解决了什么问题。

Update in 2022

今年接触了 DevOps、Kubernetes、Terrafrom 和 Pulumi。

所以在空闲时间把 HomeLab 的架构迁移了好几轮,从 Helm3 到 Pulumi,最终觉得实在是在折腾了,回到了 docker-compose + terrafrom 的模式。

顺便开源了一下 Homelab infra

同时也调整了一下维护的服务:

  • Dev 从 Tekton 换回了 Drone CI, 去掉了 SonarQube 改用 Semgrep,去掉了 PVE, Tekton 和 Keel,为了省电改回了 Docker 所有 K8s 相关的服务都可以拿掉了。
  • Media 增加了 NASTool 和 Tautulli 为影片数据护航,去掉了 Jackett。
  • Application 去掉了 RocketChat, Syncthings。 增加了 Fava 和 Memos。
  • Other docker 镜像的自动更新改为使用 watchtower。

2022 Authentik Page

结缘

在 2017 年末,我遇到一个艰难的问题,我有很多设备,小米手机,iPad,MacBook Pro,之前用的 Resilio Sync(原 BTSync),也需要翻墙才能同步文件。 Google Photos 在墙内的使用体验也日渐下降。

机缘巧合之下,Synology 出现在我的面前。一拍脑袋,搞了一个 Synology 218+。

单纯的我当时只是想同步一下文件,给 MacBook 加上 Time Machine,并没想道这是我和 HomeLab 缘分的开始。

时间线

早期

主要是使用一些 Synology 原生功能,如 Moments,Video,Drive,Note 等,然后在 Docker 里跑了一两个简单的服务。单纯就用来备份照片,数据,剪裁网页啥的。

维护成本也很低。直到某一天我发现 Synology Community,这里面有很多奇奇怪怪的 package,稍微研究了一下,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
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 Self-hosted 服务,多媒体自动化,下载的,书籍管理,文件同步,RSS 和一些 DSM 并不自带的系统命令。

迫于追剧的需求,我当在群晖里增加了多媒体自动化没,当时用的 Jackett,Sonarr,Radarr,Emby 一套,用来自动下载,刮削,看视频,看电影。同时将服务管理到 docker-compose 里。

更多需求

由于换到新公司,工作压力没有之前那么大。有更多的时间去折腾 HomeLab,先是用了个电脑搭建了 OMV,直到某天 U 盘系统崩了,于是心一横买了稳定且性能更强的 Synology 920+。

这个阶段开始使用 Traefik 做为 Ingress,所有服务有一个中心化的入口,再也不用背各种端口号了。

还引入了一些新服务,Organizr 当作 application dashboard,Home Assistant 作为家庭自动化中枢,Bitwarden 作为密码管理器,qBittorrent 用来下载,Bazarr 用来寻找字幕,Miniflux 作为 RSS 阅读器。

虚拟化 与 K3S

在折腾的过程中,服务越来越多,可维护性与可见性快速下降,同时性能也快接触到 D920+ 的瓶颈。

为了一口气解决这些问题,我希望找到一种把程序和数据分开,计算和控制分开,写的配置最好是可以方便的代码化,可以快速恢复。

在一些调研之后,采用 K3S in Proxmox VE 的模式去运行。即是在 PVE 里运行一个或多个 K3S 的虚拟机。组成一个 K3S 集群。这个方案其实很接近 TrueNAS SCALE 想法,奈何我想让我可以在 PVE 里可以快速的启动一个 X86-64 的 linux lxc 环境,进行快速的测试,而那是 TrueNAS SCALE 还在测试阶段,唉~

HomeLab 的 现状

现在所有的服务都 PVE 服务器的 K3S 里,数据通过 nfs 存放在群晖中。

现在运行了更多的服务,媒体自动化方面增加了 Overseerr,Servrr 新出的 Prowlarr,EMBY 替换成了 Plex;阅读方面增加了 Rsshub,Miniflux 替换成了 FreshRSS。

关于可见性方面,增加了 Graylog 作为日志中心(有点重,还在寻找替代品或者给服务器增加点性能),HealthChecks 用来查看定时任务的更新情况。

可维护性方面,增加了 Keel 自动化更新服务,增加了 RocketChat 作为 ChatOps 的入口。

安全方面 Authentik 做了集中的认证中心,虽然各个服务对 SSO 的支持并不完善,如果不支持 SSO 会在放在 SSO 后面要求再次登录。

增加了开发相关的服务 Gitea + Drone CI + SonarQube,做了一套简单的 DevSecOps 工具链。

整了一个新的工控机做为软路由。

下面是现在的简单截图。

Authentik Screenshot

当然还有一些服务是在命令行中运行的,就没有在此展示了。

未来

设备方面,想采购一个更加正规的设备如 HPE MicroServer Gen10 Plus 或其他小型的服务器,来提供更多的性能,满足我对安静且占地小的需求。增加一些 AP,提高上网体验。

服务方面,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合理的托管 Beancount 的 webui Fava,如果不知道啥事 Beancount 可以看这篇《复式记账工具 Beancount》。 考虑增加一个 n8n,来做服务建的桥梁,减少自己写代码实现的工作量。还期望弄个 code-server,可以随时随地有个可用的开发环境。 增加一个 Clash 服务在 HomeLab 中,能快速的调整整个局域网中的上网规则。

HomeLab 对我的价值

Well

HomeLab 的存在首先是解决了我数据存储方面的问题,现在可用的存储空间大约有 8 ~ 10TB 左右,用来存储我的照片,追剧,电影,备份,代码库等,还是有一些余量的。在购买数码产品的时候,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最小的存储空间。

其次,如果我需要写代码,我可以在自己家里运行 CI/CD,反正设备已经是花了电费了,就不需要花时间研究如何白嫖,Github Action 或者是 Circle CI 了。当然现在还嫖着。

再是可以进行快速的实验,可以用来实践 Kubernetes,terraform 等 CNCF 相关服务,对我考 CKA 应该也是有所帮助的。

最后是节约了时间,在有很多自动化服务的加持之下,我可以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Less Well

性能拉胯,毕竟是在家跑服务,也做不到网上那些大佬,动不动整个机柜啥的,所以为了省电,性能优点拉胯。好在可以靠时间来拉平。

搭建 HomeLab 里的各种服务,还是挺花时间的,好不容易节约的那些时间,都投入回去了 🥹。

结语

这个东西真的很有趣,如果对 Self-Hosted 服务或者家庭实验室有兴趣,非常推荐整一个玩玩,当然最好是迭代着来,也许可以从树莓派开始?

如果有对本文内容相关问题,欢迎在评论区与我探讨。